《冈仁波齐》的影评10篇
《冈仁波齐》是一部由张杨执导,尼玛扎堆 / 杨培 / 索朗卓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短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冈仁波齐》影评(一):震撼.虔诚 看完这部电影震撼两个字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的骨子里该有多善良纯朴才能坚持下来这一年多的朝圣之路,我们这些无神论者根本不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强大。在这条路上有新生命的啼哭,有交通运输工具被迫毁坏,有耄耋老人的逝去,他们善良的对待他人也接受别人的善意,没有人能够浇熄他们心中对冈仁波奇神圣的火焰。电影中有许多小细节让我觉得唏嘘不已,1.当汽车开过溅起一滩水时,他们没有选择徒步行走,而是脱掉厚重的衣物,继续磕头前行,走过那个低洼时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已经湿透。2途中有一次一辆越野车撞向了他们堆放帐篷的车子,看到越野车里面呼吸困难的人,他们没有索要赔偿,唯一的运输工具被毁坏无法使用,他们只是选择负重前行。3.运输工具被毁坏男生就靠人力拉着推车,女生就继续磕头前行,等到了一个休息点,男生们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磕头走过刚才拉推车走过的路。4.途中遇到一次轻微的泥石流小女孩不知所措的趴在地上,她身后的两个青年就趴在她身上为她承担这份危险。5.即使头上磕出了包,鞋底被磨破,腿和肩都疼痛难忍,他们也会在草地上歌唱……在雪山的衬托下人类显得很渺小,但他们内心的虔诚却可以征服他们面前的一座座高山。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每人平均每天只能磕十里,这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车水马龙桎梏中的人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些说别人的信仰很愚昧的人多半都是躲在城市黑暗角落里的键盘侠愤青,也不能改变自己家徒四壁的现状。影片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冲突,贵在真诚,我由衷的敬佩那些能够走完朝圣之路的人,不管你们觉得他们的初衷有多鸡肋或是家人生病或是久旱不雨或是心中的愧疚。影片结束在一段念经声中,朴树那饱经沧桑充满故事的声音低吟浅唱起来,或许真像歌词写的那样no fear in my heart.“众生皆平等,只是有人更虔诚” 《冈仁波齐》影评(二):《冈仁波齐》——电影只是电影 一开始我没懂“冈仁波齐”是什么意思,以为是一个人名,看着朋友圈里面到处转发的文章,大致明白这是一部关于宗教,关于信仰的电影。 后来查了查,才知道: 冈仁波齐是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的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 其实藏传佛教和我们平时讲的佛教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不过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些年,也不知道是谁宣传的,西藏成了无数文艺青年的朝圣地,到处流传着: “只有西藏才能净化你的灵魂” 类似的语句成了文艺青年的圣经,一个人要是说自己从没到过西藏,好像连谈文艺的资格都没有了。 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很多去了西藏的人,估计都很失望,因为那里没法净化你的灵魂,因为这里有落后,也有愚昧,迷信,这些年你听过的关于奸杀的新闻并不是危言耸听。 当然也有好处,那里的高海拔,的确能让你见到从没见过的蓝天,低气压也能让你眩晕,以为圣迹显灵。 《冈仁波齐》影评(三):第三种选择——《冈仁波齐》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有个美丽的姑娘问我:讲的啥啊。我想痛骂她图有其表,可这四个字和她的问题一样肤浅,于是决定写篇观后感。是为序。 反正我是想不到有什么精神上的东西能支持我干一件这么疯狂的事,以承受肉体痛苦为代价。所以我不准备谈信仰,这个窠臼的话题,且鸡汤。喝了鸡汤能干活的青葱岁月也早已离我远去,但和冈仁波齐明艳的白雪一样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一个问题:如果我也遇到过不去的问题了,怎么办? 毕竟,大部分怂人还是没有勇气去转山的。可大部分人,生命里都会出现卡壳的时候。当我们的智力不够用,内心不够强大,小宇宙又不爆发的时候,我们跨不过这道坎了,怎么办? 按照文科生的思维,我在历史中找答案。历史给出了两种人:第一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以屈原为代表,既然天不分好歹,地错勘贤愚,于是和自己死磕,他们为后世留下了香草美人的光焰,以及还等着建设的物质文明。第二种,和光同尘,与时舒卷。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处世哲学,尽人事,听天命,最现世的方法论,其实挺好,只是大部分人用着就用偏,认怂最后成了真怂,没尽了人事就先认了命,最终只成全了自己无为的宿命。 那到底认不认怂?貌似是个二选一的问题。然而,这部电影给出了第三种选择:去转山吧,带着让你困扰的问题——一边转,一边追寻答案——一边做,一边想。暂时想不出答案,那就只管去做好了,做着做着,答案自己就呈现了。 看完电影,闭上眼睛,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Forrest Gump》,和那一句经典的 “Run Forrest! Run!” 阿甘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甚至智力还达不到普通人的水平,如同电影里的汤姆汉克斯扮演的恰到好处的傻萌。小时候,他问妈妈,我是不是stupid?他妈妈告诉他,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这句话如同一个偈语,阿甘并不能懂,但当珍妮喊Forrest! Run!他懂了,并做了。我们看到,在阿甘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被跑这个动作所触发。从小时候逃避坏孩子欺侮,跑进了橄榄球赛场,跑出了越战烽火,跑到珍妮来了,终于可以不跑了,可随着女孩在一个清晨的悄然离去,又开始了无目的的环美长跑。。。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拼尽全力,却又举重若轻,就这样,不卑不亢,不悲不喜之中,他跑掉了脊椎障碍,跑出了橄榄球赛全美冠军,在越战中救出了战友和上级,最后那次还跟随了无数粉丝,一起跑过了田野、海洋、山川、戈壁,跑遍了整个阿拉巴马。一切结果,随着他奔跑的步伐,都如约而至,虽然他从不问后果,也不曾期待。是啊,妈妈说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那怎么办呢,去吃啊,吃了就知道了。Run! Just run! 也许这就是阿甘自己对stupid is as stupid does最好的诠释。 可喜, 可悲,we are not as stupid as 阿甘,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欲望,而没有更高的驾驭欲望的心智水平,从而也就有了更多的烦恼。贪嗔痴迷,起心动念,如何破?佛家要我们消除欲望,破除我执,或许这可以做到;或许也可以正相反,如《冈仁波齐》和《Forrest Gump》教我们的,just run——just do——想到了,就去做吧;有问题,就带着问题上路。像转山的藏民一样把它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召唤也好,像阿甘一样只看得见脚下这一条道跑到黑也好,去转,去跑,重要的是脚已经在路上,心同时在寻找终点。 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是行。 去做就是了,尽心尽力就是了。冈仁波齐的朝圣之旅,在漫长的远方;每一个念动合一的瞬间,在分分钟的当下。围绕神山的修行,也许是普通人难得一次的超凡脱俗的仪式感;扣问心门的修行,却存在于我们日复一日寻常生活的烟火气。 据虔诚的佛教徒说,围绕冈仁波齐转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十圈,可在500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百圈,可以升天成佛。十年成佛,一辈子成人,孰难。遥望远方,我看见了那些长跪叩首的人,低头自顾,我也看到了脚下每一步的路。道之修远,行者自重。 后记:到最后似乎又煲成鸡汤了呵呵呵~以此纪念x年前被阿甘热泪盈眶的那一刻,竟不知,修行已从那时开始。 《冈仁波齐》影评(四):众生皆安康 可能是不能很好理解他们的语言和信仰,所以我给我自己扣了一星。 2013年的时候曾去过一趟西藏。在通往拉萨的火车上,就有去拉萨朝拜的人们。他们告诉我们,有时候会直接从青海磕长头到拉萨朝拜。有点不可思议。 朝拜者的骨子里是富有热心的。他们在途中遇到一个老人,他的孩子们等也朝拜去了,于是热心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此后又遇到正在盖房子的,邀请他们过来喝茶。而他们这一队伍在后面也遇到了从阿坝州来朝拜的夫妇,邀请他俩过来喝茶,并赠予他们糌粑。女人因为爱护他们家的毛驴,崎岖的路途,大多自己拉车,毛驴成为了他们的伙伴。 曾想起自己在拉萨街头一家不知名的茶馆里喝酥油茶,四周都是葬人,因为从没有接触过,心里有些害怕。但是,他们却好奇问我从哪来,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笑着。他们的笑容淳朴不虚假。 影片里的淳朴还表现在,拖拉机被小车撞了,两方的车都损伤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没有追究撞击他们的人。或许是小车里有病危的乘客吧?他们只好弃车头自己拉车厢继续走。 一年的时间,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情肯定是会多的。在出差两周的时间里,我曾经历过下雪,车胎漏气等情况,何况是一年呢? 之前曾听说过,这些人是不缺钱的,他们的钱大都用在了信仰上。一趟这样的朝圣路会花掉不少吧。但是他们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信仰。当看到影片里的老人跟他们说,磕头的时候,要做到位,这样才能好好祈求众生安康。众生!瞬间让我感觉到,这长头不是为他们自己一个人磕的。价值早已体现出来了。 每一种人都有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尊重是最好的帮助。若是没有此信仰,也就没有这么多元的世界。曾采访过大洋洲一贫困国家的人们,无论砍伐森林会给他们怎么样的发展,那已经不是他们原来的习惯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了。 《冈仁波齐》影评(五):人生是一场修行 人生是一场修行,你我都在路上。 看完张扬导演执导的《冈仁波齐》从电影院出来,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一句话。人的一生,不管是心怀理想或者是信仰,在追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磨难与历练,最终能不能到达,无外乎是看是否有一颗坚定与虔诚的心,去到理想之地。 在虔诚的佛教徒的心目中,冈仁波齐就代表着他们的信仰,朝圣的路上就是最接近他们信仰的方式。11个人,从芒康出发,用一年的时间,走过四季,历经炎日、暴雨、风雪、车险,用肉身丈量灵魂,最终到达他们心目中的神山,完成了他们内心的祈愿——家庭顺遂,世人安康。整个过程简单又执着,没有煽情,没有刻意,也没有用探秘的视角或者崇拜的心态去描绘这一群体,导演只是采用纪录片的方式,平静讲述了这支朝圣队伍在朝圣前的准备,在朝圣过程中的遭遇和喜乐,以及他们对这次朝圣的期待。 在这条朝圣之路上,有两个镜头尤为深刻。一是暴雨后的第二天, 他们遇到一段几米宽的水洼,他们商量了一下,便决定脱下外套涉水磕长头,当他们五体投地的那一刻,溅起的水花里,映射出来的是他们欢欣的笑容;二是在距离拉萨100多公里的地方,拉着他们家当的拖拉机被撞坏车头后,他们决定把车尾拉到拉萨,于是他们把车拉到一段路之后,再回到刚出发的开始磕长头。一步都不能少,少一步都不行。他们没有用偷懒或者取巧,而是用五体,实实在在地磕完这两千多公里。 最为触动的是,你看不到他们在艰难地坚持,因为心怀信仰,他们把身体所承受之苦都当作是接近灵魂和信仰的方式,所以磕长头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件特别神圣的事,没有痛楚也没有激动,只有平和,如同西藏的天空,平和得一尘不染。你可能会好奇,也可能会有些不理解,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西藏与信仰,一直都有种神秘的联系。西藏一直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神圣的存在,影片里虽然没有用大幅的镜头展现西藏,但却是用朝圣这种最虔诚的方式去接近和触摸它,除此之外,即使没有去过西藏,你也可以根据影片里出现的磕长头、玛尼堆、经幡、哈达、转经筒、庙宇、佛塔、风马纸、唐卡、喇嘛、天葬、318国道、米拉山口、布达拉宫、八廓街等来拼接成一个你能感受得到的西藏,以及它传达出来的信仰气息。 以前常听到“信仰”这两字时会在想,信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它的力量来自哪里?去年藏区见过佛教徒对诸佛的顶礼膜拜之后,对宗教的信仰隐隐有所感知,对藏传佛教徒来讲,信仰就是精神和生活,是情感寄托,也是一生的修行。 佛教徒有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修行方式,而对于我们芸芸众生,其实内心也有一座“冈仁波齐”,那是我们一直想要到达和守护的境地,是我们一生的信奉和追随。 去冈仁波齐朝圣的这一路,有小孩出生,也有老人死去,出生与死亡,像是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轮回,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一生的浓缩。人生在世,也不过是朝圣之路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这一生在这世间历经的种种,就是在走一条朝圣之路。 这条朝圣之路,其实也是我们的修行之路,不长不短的的这一生,正如开头所言,在追寻我们内心的“冈仁波齐”的途中,总会遇到各种磨难、阻隔、惊险和未知,也会有很多重复的日常和琐碎,如影片中不断重复的搭帐篷,最终能不能到达,无外乎是看是否有一颗坚定与虔诚的心。但也不必把自己化作苦行憎,我们依然可以体验途中的快乐,以最自如的姿态度过这一生。 所以,人生的修行不过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负重慎行,其梦可期。 《冈仁波齐》影评(六):形式无法填补内容上的空洞 中国电影观众群似乎已经开始出现一种盲目审美的现象,只要是非低级趣味的慢叙事弱情节的电影都一概给予好评。尤其是将无病呻吟,厚古薄今,抑富扬贫误认为是返璞归真的文艺复兴。冈仁齐波在口碑上的成功就基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导演张扬跟风转型,在艺术道路上骑了匹麋鹿,看呆了路边一群赶驴的。不过到底还是爱情麻辣烫和落叶归根才是他的风格。 从外部结构上来看,本片的特写镜头可能比聂隐娘还要少,颇有小津的“懒得拉线”风格。(个人还是更喜欢有如达伦·阿罗诺夫斯基那样频繁地使用特写)无数的中景全景使它看起来像一部纪录片,场景调度涉及精力问题,镜头调度涉及资本问题。低成本似乎是在外部结构上从简的一个合适理由,但若企图将其风格标榜为新现实主义什么的,不说特吕弗之流的意大利学院派,估计连意面神教都看不下去。 而内部结构上的问题在于它似乎把宗教拔到一个过高的地位了。引得一部分声音自卑地高喊中国人没有信仰!首先,宗教不等同于信仰,宗教成为一种文化主要是一个历史问题,而不仅仅是社会学问题。其次,信仰有多种存在方式,宗教恰恰是其中初衷最为不纯净的一种。本片把宗教的形式看得过于重要,甚至超越了它的意义。它围绕着的朝圣话题以及大量篇幅去描写的转山行为也许在存在主义者眼中这是一种浪漫的本质,但在结构主义者眼中却屡见不鲜。关于主角们执着的动机勾勒得过于表面,将文化背景展现的太过浅层,人物关系也过于轻描淡写。太过于注重还原“现实物”的形式以至于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本末倒置,不知所云。 《冈仁波齐》影评(七):这件事,本身不问值不值得 看《冈仁波齐》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惶恐的。“朝圣”是一件大事,每个听到它的人,都想要家族的人参与其中,为家人祈祷,为自己赎罪。然而,磕十万个长头,并非易事。况且,"望众生安康"是一种宏大的志愿,1200公里的路途走完,也不一定就能实现。 那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几年前有人对我说过,人总要信点什么,怕点什么。生于和平年代,长于小康之家,未曾体会过生活艰辛的我,好像没有所谓的“敬畏之心”。我觉得这是一种可悲。人并不能永远无忧虑,否则痛觉神经会迅速的萎缩,变成麻木的行尸走肉。我们敬畏生,恐惧死,是对生命的尊重。 去朝圣的路上,遇到生或死,都变得极为平常。这种满怀虔诚的日常,在几步一叩首中完成了对生命庄重的仪式感。真正的风雪无阻。 9岁的小女孩扎扎尚不能完全了解生活,就开始随一行大人走上了朝圣之路。十八岁少年在理发店的悸动,不同于《卡洛》中成年人言语上的暗示,隐晦而自然,让漫长的朝圣之路之后的生活,多了一份期待。我喜欢他们叩首后停下来一起围着跳舞的画面,也喜欢他们在拉萨停留两个月打工赚钱的画面。朝圣是大事,但生活也是重要的事。朝圣之后,也会认真生活。就像永远不要指望去一次西藏或丽江,就能洗涤心灵一样。去过哪里并不重要,内心的仪式感并不会因为你去过地方,而突然出现。 去过甘孜,感受过那里多变的天气。路途遥远,还有晕车和高反重叠在一起的难得体验。从成都去亚丁的路途中,痛苦不堪,已经拿出手机查最近的机场在哪里。可路程过半,最近的机场就在目的地亚丁,返程和前行,一样让人尴尬,遂咬牙坚持。脸色苍白时遇到天朗云舒,还有对我说“扎西德勒”的藏族老奶奶,那时觉得值得。磕十万长头,到达目的地,对他们而言亦值得。或许,这本身就不是一件问“值不值得”的事情,是我太过肤浅。 我想起了当年对我说“人总要信点什么,怕点什么”的那个人。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人对我这样说过。 《冈仁波齐》影评(八):信仰—也许是最高的精神境界 首先先申明一点,我是一个93的普通毕业大学生,以下纯属个人观点! 看了很多影评,有很多人抨击信仰的,有很人从电影角度分析电影,更多的是被电影震撼到的,等等。。而我自己,属于被震撼到的那种!我不懂拍摄手法等那些专业知识,无法从专业角度分析电影,但从一个普通的观众,一个电影能从心灵程度震撼到一个普通人,这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我有幸去过一次西藏,目睹过那里真正的美景、人文、文化、信仰,一次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旅行,这部电影也从各个方面证实我对藏族的了解!!信仰是值得被尊重的,有可能电影有些地方是为了效果,但是很真实(很多人单方面觉得信仰是迷信宗教之类的,但我不那么认为!藏族人可以把他们信仰贯彻一辈子,一辈子能够为这样一件事倾尽全力,值得敬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一辈子,活着开心就行,扎西德勒~~~ 《冈仁波齐》影评(九):不要妄加批判 信仰这东西你既然没有也就不要妄加批判了。但最起码的尊重与虔诚是要有的。 有幸在青海湖边见过一路虔诚去拉萨的信徒。那时候和现在的感觉一样,有信仰真好。正因为没有所以羡慕,我总说我更相信我自己,可我总是最先放弃我自己。信仰不会放弃他们。 那时候我说过,我一定会去拉萨的,可是我还没有出发。这些年略读过几本写西藏的书,从最初的《仓央嘉措诗集》《西藏生死书》《正见》到《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到前几日才读完的《次第花开》,还有几个月前看的《白拉姆客栈》,还有吗?记不清了。 看着我的朋友一个个出发去了,而我还没有出发,是时候未到?不扯我自己了。 我很喜欢英译的名字,叫paths of the soul 电影从开始到结尾并没有一一介绍这是谁,可能是近些年白痴电影看多了,一开场就习惯一个白框框跳出来,他某某某,家里有谁,干什么的,晚上吃了啥晚上几点睡,有什么理想。。。 镜头跟着藏民走,一个想完成哥哥生前愿望却到暮年的爹爹,一个想赎罪的屠夫,孕妇,小孩,刚成年的男孩。。。就这样出发了。理由并没有多么伟大!越简单也越真实。一路我都在问信仰真的这么厉害吗? 四季变换,风雨无阻,畅快淋漓,一路不卑不亢,无喜无悲。 赎罪与祈福,甚至为众生祈福 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可为何遇到这么多不幸,这或许就是人生吧 有一幕是小女孩偷懒,可还是在一步步跟着,屠夫躺在地上不想动,小女孩说"加油"后来遇到老人,老人教诲过后,又虔诚的出发。 那位善心老人说,现在机械化了,都是年轻人掌事了,少了以前繁重的礼仪,什么事都那么赶。"恩,太急,不好""恩?效率要高"脑子里又开始打架,说不清谁对谁错。可是我们的确太急了些。太急电影就结尾了。 那日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当年300多公里还是骑车,我都坚持不下去了,2000多公里,一步一步,实属佩服! 孕妇在路上产子,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跟上,所以生孩子并没有那么可怕吧, 《冈仁波齐》影评(十):多点这样的片子比圈钱的那帮孙子拍的好多了 我既没有被感动也没有什么惊讶,可能是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的早被这样的故事教育得适应了,但不影响我喜欢这部电影,也愿意给它写个影评。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点可能跟大家不一样,我觉得导演没有很装逼的去用很煽情的背景乐去烘托故事情节,没有很大的戏剧冲突,没有动人的故事,只是平铺直叙的去讲一个离我们很遥远却又确确实实生活在一个版图上的另一群人的生活,挺无聊的,不过风景很好看,不过我想这就是人生,我们每个普通人,每个渴望用双脚去丈量灵魂,想去西藏找点什么的少年、文青,可能都是在那漫长又孤独,苦难劳累的路上,在逼迫自己前行的境遇里,独自享受着那份磨难,一种自己强加的苦难,以此寻求解脱,一如苦行僧的修行。这也没什么不好,但是过分的商业化的,标签化的去粉饰这种行为就太矫情了,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他们的目的,唯独观众最单纯,傻逼点的没有啥拍摄手法剪辑手法的电影纪录片我觉得挺好,多点这样的片子比圈钱的那帮孙子拍的好多了。这又让我想起了有幸看过的一部纪录片电影《挖眼睛》,你们肯定都没看过,我挺震惊的,讲述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偏僻的那些地方人们的生活场景,我没见过那种的生活,我觉得人生百态我还看得太少太少。 |